以前回家過年,和親友、同學相聚,總要曬一曬各自單位發的福利互相調侃。今年春節記者到河南三門峽走親訪友,聽到最多的是“抱怨”。(2月4日《人民日microSD報》)
  看到這則新聞,筆者的第一反應就是“身在福中不知福”。可以說,公職人員享受著穩定的工資收入和醫療養老保障,卻還因為過年取消福利而“抱怨”,就像捧著“金飯碗”還貪戀“香餑餑”一融資樣,這樣的“抱怨”只會徒增公眾反感,甚至瞧不起!
  公職人員有發泄的權力,但是不能“吃著碗里的、看著鍋里的”。公務員工作穩定,工資高,福利好,有一定的社會地位。可有的人當上公務員後就“變心”了,認為福利沒有了,這顯然是“得了便宜還賣乖”的言不由衷。和沒化療飲食有福利、沒有工資的普通老百姓比起來,公職人員的這種“抱怨”不僅是“矯情”,而且是近乎“可惡”了。
  說白了,近期的公務員“訴苦潮”源自中央的八項規定、15條禁令以及反隨身碟“四風”等等。在“規定”和“禁令”之下,隱性的福利縮水了,職業的“含金量”下降了,難免有人會產生心理落差。因為這些人當初千軍萬馬擠獨木橋,拼盡吃奶的勁考公務員,目的就是為了這份職業蘊含的豐厚福利和權力尋租空間,如今這些都沒有了,“抱怨”心態自然暴漏出來。
  “為官發財,應當兩道”,既然擔任了公職,就要斷掉發財的念想,而“禁令”禁的正是公務員以往超出正常範圍的福利,是讓公務員群體回歸本位,正本清源。可以說,以前的種種“福利”褐藻糖膠哪裡買,本就不該存在,中央出台一些禁令,只不過通過制度規束使公務員崗位走回原點,變得純粹,都是該管的,管得並不過分,也不出格,公職人員沒有任何理由訴苦、抱怨,只能說明心態不端、動機不正。
  反過來說,“抱怨”也是一件好事,從中可以分清優劣,進而採取“優勝劣汰”的原則對公務員隊伍進行“優化配置”。對於奔著發財去當公務員的,應該勸導其停止“抱怨”,自我轉變,趁早到“體制外”去開拓財富之路,一來可以為政府減負,二來可以形成一種常態的退出機制,三來可以為“熱得發燙”的公考降降溫。
  如此說來,對於“抱怨”,我們要用“雙重標準”解讀,除了“反唇相譏”外,還應“善意引導”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因勢利導,進行人才分流。政府部門作為社會財富的分配者,如果人才通過篩選融進機關,意味著分蛋糕的人增多了,而把蛋糕做大的人在銳減。所以,我們要通過對公務員“群體利益”的調整,促使人才流動到更適合的崗位,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。
  公務員不僅要能上能下,更應該能進能出,但現實是抱怨“苦日子”的公務員鮮有辭職不乾的。那些叫苦而又不走的人,不見得是對工作有多麼熱愛,或許只是在為值得期待的未來熬日子。這就需要在將來的改革中徹底打破體制壁壘,掃除身份障礙,激活一池死水,疏通人才出口,讓多年來人們一直詬病的公務員職業“鐵飯碗”現象得以改觀。
  總之,“抱怨”聲中既有貪圖私利的畸形心態,也有另謀高就的潛在意識。為此,我們要區分對待,把“禁令”當成試金石,以此純潔公務員隊伍;同時對於有意轉行的公務員要積極鼓勵,引導分流,使“禁令”成為社會人才優化配置的“催化劑”,為破解公務員群體“固化”引入“活水”。
  文/吳海霞  (原標題:需用“雙重標準”解讀“抱怨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15endi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